导航
关闭

名站88

当前位置:首页 > 财富榜单 - 正文

沃顿商学院里的“黑手党”

作者:名站88 来源:www.mingzhan88.com 时间:2024-09-12 浏览:
沃顿商学院里的“黑手党”

如果阿尼尔·库马尔不是在1981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的话,他可能永远都不会跟拉杰·拉贾拉特南有任何交集。尽管库马尔和拉贾拉特南都来自南亚,但他们的脾气、性格和外貌差别都很大。拉贾拉特南皮肤黝黑、体格魁梧、说话声音很大,个性比较张扬。拉贾拉特南最引人注目的外貌特征,是他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的大白牙。当拉贾拉特南取悦女性或者求朋友帮忙的时候,他就会向对方展现他那口迷人的大白牙。拉贾拉特南最擅长投机取巧,他经常逃课,还拿其他同学的香烟抽,这样他自己就不用买烟了。如果被人抓到,拉贾拉特南总是会抛出这样一句话:“那你告我去啊!”

拉贾拉特南在沃顿商学院的南亚学生中的绰号是“讨厌的自私鬼”(BlackBindass),这是一个印度式的表达法,一半用印地语,一半用英语,将拉贾拉特南描述成这样的一个形象:非常自我,很少替其他人考虑,而且特别冷酷无情。拉贾拉特南会故意向别人展示他是富家子弟。与来自南亚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拉贾拉特南游历甚广,在来沃顿商学院读书之前,他曾在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因为他父亲曾经被外派到新加坡工作,他也曾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作为在美国生活的斯里兰卡贵族成员之一,拉贾拉特南来美国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带什么行李,而其他人,比如来自印度的阿尼尔·库马尔就带了不少行李。尽管拉贾拉特南和库马尔的社会阶层有着天壤之别,但有一点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俩是在同一时间来的美国。

沃顿商学院里的“黑手党”

同样是来自印度地区的移民,“但表现却完全不同,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其实很有意思”,《斯瓦米叔叔》(UncleSwami)的作者维贾·普拉沙德(VijayPrashad)这样说道:“他们是正好错过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大社会运动的那代人。”这两大运动,一个是印度独立运动,另外一个是美国民权运动。来到美国的印度移民正是这两大运动的受益者,尽管他们都没有参加过这些运动。他们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度独立,当他们成年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中产阶级,印度希望通过加大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印度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普拉沙德说,实际上,“是政府在补贴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正是因为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印度才出现了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它在印度独立之后的10年时间里飞速发展。这些在国内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印度人成年之后,都觉得去海外留学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们纷纷离开了印度。在国内,领导人都在叹息“人才都流失了”,但对于美国,以及来到美国的大量移民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留学更值得的!

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美国的移民数量一下子比之前增加了许多,很多来自南亚的移民,包括阿尼尔·库马尔和拉杰·拉贾拉特南,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美国的,对他们来说,美国的职业发展机会根本无法与10年前相提并论,那个时候,美国的大门刚刚对外来者开放,但现在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由于制造业的下滑,美国加大了投资,特别是对两个最为关键的行业加大了投资力度,这两个行业就是金融业和科技业,而这两个行业恰好是新印度移民的优势所在。

在普拉沙德看来,毫无疑问,美国民权运动的结束和向南亚移民敞开的大门,塑造了美籍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并助长了一种权利意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伟大的成绩,主要是因为自己天赋过人,而不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的成功。”当然,这种思想引发的最大风险就是“当一个人觉得社会运动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时,他就不会为社会做出任何奉献,可他凭什么向社会索取高于其付出的报酬呢?这是获得‘双重好运’的一代人,我的感觉是他们中的有些人享受了所有的好处,或许,这也是他们毁灭的原因”。

当拉贾特·古普塔于20世纪70年代初来美国读书的时候,哈佛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的南亚人还是凤毛麟角。正是因为南亚人太少,所以南亚学生经常在一起活动,彼此都是好朋友。但当拉杰·拉贾拉特南和阿尼尔·库马尔来美国沃顿商学院读书的时候,仅1980年来到美国的印度移民就有22600人,1983年沃顿商学院的一个班上就有30多名南亚人,很容易就会形成小团伙。社会环境的不同,让在美国长大的美籍印度人和他们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表亲”有着巨大的差别。美籍印度人从小就在美国念书,操一口纯正的美国腔。他们看不起那些刚刚来美国的印度人,嘲笑他们浓重的口音以及怪异的生活习惯,戏称他们为“OTBs”(offtheboats,刚从外国来美国)或者“FOBs”(freshofftheboats,刚在美国下船)。在美籍印度人的观念中,自己是时髦的代表,而这些来自印度的新移民则是土包子。

对于大多数美籍印度人来说,他们觉得跟美国人相处,要比跟印度人轻松自在得多,他们只有在回印度享受美食或者履行宗教仪式的时候,才会与他们的故土发生关系。特别是在朝圣的时候,这些美籍印度人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不自在,其实,那些在印度本土生活的“表亲”也有同样的感受。尽管这些美籍印度人的父辈希望他们能够跟表亲们多一些认同感,但事与愿违,他们之间的鸿沟反而越拉越大。

20世纪80年代早期,坐着波音747来到美国的印度人则认为,他们比已经被美国同化的美籍印度人要优越。他们拥有的某些东西,那些在美国成长的美籍印度人永远都不会拥有。他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出生和生活的印度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音乐等艺术更加璀璨辉煌。他们看不起那些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美籍印度人,称他们为“ABCDs”,意思是美国出生的迷失的一代人。就像凯利·卡普尔(KellyKapoor)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电视剧《办公室》(TheOffice)中所饰演的角色一样“说着流利的英语,却长着印度人的面孔”,是他们给这些在美国成长的美籍印度人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

尽管来自同一个国家,但这两类印度人,ABCDs和OTBs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通常情况下,在美国成长的印度人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跟美国人做朋友,要么跟印度人做朋友,但绝不会同时和两者都成为朋友。尽管从种族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群体,但实际情况却是,在美国长大的印度人和印度新移民之间的差异,几乎等同于美国白人与美国黑人之间的差异。

我的人生信条中没有逃跑二字

与其他可能会感到尴尬的沃顿商学院的印度学生不同的是,拉贾拉特南能够很轻松地跟各种人群打得火热。拉贾拉特南既能够跟美国人相处愉悦,又能够和印度人谈笑风生,他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由切换。拉贾拉特南的身份确实也有一点特别,严格来讲,他并不属于前面所说的两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拉贾拉特南来自斯里兰卡的泰米尔,这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珍珠岛国,位置在印度的东南方。

拉贾拉特南的父亲叫杰瑟萨桑,是泰米尔地区中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代表。杰瑟萨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辛格缝纫机公司工作,并最终成为南亚地区的负责人。商业上的成功使杰瑟萨桑有机会进入政界,并且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48年,英国从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撤出,泰米尔人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很多泰米尔人都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由于政府奉行歧视政策,泰米尔人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僧伽罗人的地位却越来越高,成为社会的主流。

1956年是个转折点,一年之后,也即1957年,拉贾拉特南才出生。正如《纽约客》(NewYorker)的专栏作家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Gourevitch)所说的那样,这是“后殖民时代的斯里兰卡遭遇到的毁灭性历史”,当时,来自僧伽罗贵族家庭的斯里兰卡总理S.W.R.D.班达拉奈克(S.W.R.D.Bandaranaike)颁布了一项法律,宣布僧伽罗语将代替英语成为斯里兰卡的唯一国语。但这个法律却把泰米尔人排除在外,他们仍然可以用英语,不管是工作还是读书,都不受影响。这也为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的种族冲突埋下了祸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两个种族之间的流血冲突便成为这个国家的常态。

20世纪60年代是拉贾拉特南的少儿时期,作为家里5个孩子中的老二,在那个时候,他过着斯里兰卡泰米尔精英阶层的特权生活。拉贾拉特南一家住在肉桂花园区(CinnamonGardens),这是科伦坡附近的一块飞地,以其殖民时期建造的宏伟的白色房屋而闻名,成排的棕榈树使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凉爽宜人。与绝大多数斯里兰卡泰米尔的富裕家庭一样,拉贾拉特南的家人也认为教育是实现成功的重要途径,于是,拉贾拉特南的家人将拉贾拉特南和他的兄弟姐妹送到最好的学校,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家人鼓励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不要依赖家族留给他们的财富。

拉贾拉特南读的是圣托马斯预科学校,这是一所效仿英国公立学校风格的学校,与库马尔所就读的杜恩学校有些类似。17岁的时候,拉贾拉特南开始在德威学院(DulwichCollege)读书,这是英国著名的私立寄宿男校,位于伦敦的东南部。德威学院培养过出生在斯里兰卡的英国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Ondaatje),其代表作是《英国病人》(TheEnglishPatient),他的名气远比这位基金经理的名气大。

在拉贾拉特南离开德威学院十多年之后,他还经常吹嘘自己在德威学院读书时所做的各种奇事。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拉贾拉特南说自己曾经在P.G.伍德豪斯(P.G.Wodehouse)住过的房间里住过,伍德豪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书在亚洲很受欢迎,因为他经常用非常幽默的手法,表现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按照英国德威学院的传统,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住过的宿舍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拉贾拉特南说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伍德豪斯的名字下面。但真实情况是,1974年9月,当拉贾拉特南到德威学院读书时,伍德豪斯曾经住过的宿舍已经改造成了校长的家。

在德威学院,不论是学业还是体育,拉贾拉特南的表现都不突出。拉贾拉特南很少会向别人谈起自己在英国生活的那段时光,除非是迫不得已,比如,当他的交流对象来自英国时,为了取悦对方,他才会说起自己在英国读书的事情。拉贾拉特南的同事认为他之所以不愿意提起在英国生活的往事,可能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候被人欺负过,或者很难融入当地人的圈子,毕竟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英国还比较封闭,甚至有种族歧视的现象存在。2011年,当拉贾拉特南接受苏姬图·梅塔(SuketuMehta)专访的时候,曾经公开谈起他在英国生活的那段时光。苏姬图·梅塔是印度著名的作家,他的大作《极大之城:失而复得的孟买》(MaximumCity:BombayLostandFound)非常受欢迎。拉贾拉特南说,在当时,英国的极右政党民族阵线在大街小巷追打“巴基佬”。有一次,拉贾拉特南和叔叔在伦敦街区的一条马路上行走,3个白人故意用肩膀撞他的叔叔。

“我们只是把他们推开,但并没有逃跑。我的人生信条中从来没有逃跑这两个字。”拉贾拉特南和他叔叔被这3个白人打了,但“自从被他们殴打后,我再也没有被其他人打过”。这件事给了拉贾拉特南非常深刻的教训:“我意识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可能只是因为种族不同,我就会受到他们的袭击。”

拉贾拉特南在德威学院一直待到1976年12月,额外多待了一个学期,目的是参加考试,这场考试将决定他能否进入英国最好的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读书。可惜拉贾拉特南并没有通过考试,于是,在1976年年底,拉贾拉特南便前往二流的萨塞克斯大学就读,这所大学位于布莱顿(Brighton)郊区的一个海边小镇上,在这里,他拿到了工程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便前往沃顿商学院攻读MBA。

拉贾拉特南对沃顿商学院里南亚人的等级秩序观念一点儿都不在意。“拉贾拉特南极具个人魅力,”拉贾拉特南曾经的同学安朱·杰萨尼(AnjuJessani)这样评价,“每个人都认识他。”杰萨尼说:“拉贾拉特南跟其他比较保守、矜持的印度学生不一样,他喜欢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拉贾拉特南那带点儿猥琐的幽默感,以及陶醉于跟美女约会的做法,与美国人对南亚人的印象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之前美国人对南亚人的认知,都来自带有讽刺意味的漫画,而很少在实际生活中跟南亚人打交道。

拉贾拉特南在沃顿商学院似乎过得如鱼得水,虽然没怎么用功,但他的成绩还不错。拉贾拉特南与来自南亚的其他学生一点儿都不像,他喜欢社交,性格外向。有一阵子,拉贾拉特南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国际学生公寓,里面住的学生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各个学院,不单单是沃顿商学院。拉贾拉特南的室友是一个美国人,名叫汤姆·费尔南德斯。

跟其他埋头苦读的南亚学生不同,拉贾拉特南经常逃课,然后讨好那些成绩不错的同学,向他们借笔记,通常情况下,这些同学都会无条件地将笔记借给他。但如果是其他同学向拉贾拉特南借笔记的话,他就没那么大方了,他要么附加条件,要么要求介绍他认识自己感兴趣的美女。跟拉贾拉特南经常混在一起的同学有克里申·萨德、汤姆·费尔南德斯、戴维·劳(DavidLau),多年之后,当他在华尔街混得风生水起时,这些人也加入了他的公司。

偶然熟识的朋友

当阿尼尔·库马尔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时,他的境况跟在杜恩学校时差不多,他有一帮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印度人。拉贾拉特南并不在库马尔的好友圈里,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彼此欣赏。

有一次统计学课程考试后,拉贾拉特南记得库马尔曾经问过他考了多少分,拉贾拉特南回答说考了97分,然后问库马尔。“我不想告诉你我考了多少分。”库马尔这样回复说。

库马尔跟拉贾拉特南开始熟悉不是刻意而是偶然。库马尔在沃顿商学院的室友是一个印度人,而他正好跟拉贾拉特南是好朋友。库马尔的室友经常召集大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楼的宿舍里聚餐,而拉贾拉特南是聚餐的常客。图沙·莫迪(TusharMody)说“他们俩都非常聪明,但个性差异很明显”。莫迪是库马尔和拉贾拉特南在沃顿商学院的同学,跟他们俩比较熟。莫迪曾经对拉贾拉特南说:“你目的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库巴尔比较沉默,善于察言观色,工于心计。”

有一年,拉贾拉特南和库马尔的同学,作为印度信实工业集团的安巴尼家族成员之一的阿尼尔·安巴尼,为了庆祝印度排灯节举办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库马尔便通过观察安巴尼的行为举止解读到很多信息。

“兄弟,这哥们儿很有组织才能,”库马尔告诉莫迪说,“他跟每个人都有互动。”多年以来,库马尔已经掌握了他年轻时在安巴尼身上观察到的社交技巧,他在遇到重要人物时,一定会注意后续跟进。沃顿商学院1983届的毕业生中,谁也不会想到,库马尔会跟拉贾拉特南保持联系。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沃顿商学院里的“黑手党”:http://www.mingzhan88.com/caifubangdan/4867.html
标签: 南亚历史   移民   德威学院

相关文章